pg赏金女王

迎端午 忆屈原 话廉洁

来源:综合办公室 赵建敏 日期:2022-06-02 13:10:49 浏览次数:

打印

屈原,战国时期楚国丹阳(今湖北宜昌)人,爱国诗人、政治家 。他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程序,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后因遭贵族奸佞排挤,流放沅、湘流域 。公元前278年,楚国首都郢都被秦国军队攻陷,忧国忧民的屈原悲愤交加,于农历五月初五在汨罗江怀沙自沉,以身殉国 。

传说屈原投江后,外地黎民闻讯马上划船捞救、划船搜寻,因担心江河里的鱼虾啃食、糟蹋他的尸体,不少人回家包裹米粽、拿来饭团纷纷投入江中喂鱼 。今后,这些划船江河、裹粽投江的做法逐渐演化为端午节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民俗运动 。

“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 。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 。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 。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 。”苏轼在《六幺令·天中节》词的上片,生动形象展示了端午佳节时老黎民臂缠虎符、门插艾蒲、放鹞子、吃粽子、喝菖蒲酒、龙舟竞渡等民俗如画的热闹情景,为后人深刻揭示了源于楚国且延续千年的端午节诸多习俗与纪念屈原的渊源 。

也许,许多人只知道屈原是喊出《天问》、抒发《离骚》、吟哦《九歌》《九章》的伟大爱国诗人,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涤讪人、“楚辞”的建立者和代表性作家,殊不知,屈原照旧中国历史上提出“廉洁”看法的第一人!

据郭沫若先生考证,“廉洁”一词最早泛起于屈原的《楚辞·招魂》:“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而未沫 。”《卜居》则云:“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 。东汉著名学者王逸在《楚辞·章句》中注释:“不受曰廉,不污曰洁” 。

"廉洁”,历来被明君贤臣视为从政之要、为官之本,也是老黎民评判官员品德的重要标准 。屈原在年轻时就以“清廉”、“服义”自许,修身励志,上下求索,虽一生磨砺坎坷,但面对“举世混浊,众人皆醉”的社会现状,他并没有与世俯仰、随波逐流,而是始终坚守爱国爱民、洁身自好的高尚品格 。

“宁廉洁正直以自清”、“谁知吾之廉贞”……研究发明,屈原尽力推行的“美政”思想,即包括了廉洁、廉政的看法,在《离骚》《九章》《远游》《卜居》《渔父》《招魂》《九歌》等诸多诗篇中都体现了屈原提倡廉洁、廉政的焦点要义和基本内涵 。

屈原处于诸侯盘据、七雄争霸的战国时代,楚海内腐外辱,日渐衰微 。在为官从政历程中,屈原不肯与奸佞们同流合污,宁死不肯折节 。他在《离骚》中写道:“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在《九章·橘颂》中写到:“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 。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 。”这些既是屈原的劝世箴言,也是屈原的处世之道 。难怪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对屈原如此称誉和评价:“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其志洁,故其称物芳 ;其行廉,故死而禁止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灰尘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纵览屈原生平、拜读屈原作品可以发明,遵守程序、清正廉洁是屈原的人生追求,他“修身励志、上下求索”,“立志修名、名不虚作”,“廉正高洁、闭心自慎”,“效法先贤、置以为像”,“珍惜岁月、时不可淹” 。屈原不但在诗词中表达了“廉洁”,并且也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廉洁”,堪称为官的楷模、做人的规范!

年年端午,今又端午 。让我们缅怀屈原、凭吊屈原,从古老汨罗江畔掠面而来的丝丝清风里深情感悟屈原上下求索、高尚廉洁、坚贞不平、爱国爱民的高尚品格和人格魅力,时刻把“廉洁”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争当清廉文化的流传者、实践者,修养勇气、底气、正气,铸就“交通强国建设有我”的自觉自信,以优异结果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


网站地图